2023-03-22 22:25:56
作者| 杨长云
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
《黄柳霜: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》译者之一
日前,美国铸币厂正式将华裔好莱坞女星黄柳霜(Anna May Wong)的形象印制在25美分硬币上并全美发行。这是首位出现在美元上的亚裔,所隶属的“美国女性铸币项目”将从今年至2025年每年发行一套5枚新硬币,以纪念美国历史上被忽视的非凡女性。
这枚硬币上,黄柳霜姣好的面庞枕在一只优雅修长的手上,它不仅是纪念和表彰黄柳霜开创性的演艺生涯,也是对她勇敢一生的致敬。她在那个“黄祸”和存在制度性种族歧视的年代,作为一名亚裔美国女演员,用出色而富有意义的表演克服种种纠葛和困难,突破时代藩篱,成就了自我。
对于读过黄柳霜那段历史、抱有牢固传统中国观念的人来说,他们内心深处对她有着一种复杂情愫。在今天中美关系大变动的格局下,黄柳霜仍然有着些许符号意义。
19世纪“淘金热”背景下的黄柳霜家族
1905年1月3日,黄柳霜出生在一个从中国到美国西海岸谋生的家族,是加利福尼亚的第三代华裔美国人。此前半个世纪,黄柳霜的祖父母到达美国,属于“淘金热”那一代。
也正是在这半个世纪里,曾经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贡献的华人经历了最初的被接纳、19世纪80年代的被排斥,到19世纪末的暴力种族歧视。华人是在美国唯一遭受制度化排斥的亚裔族群,而黄柳霜一家居住的洛杉矶(包括其母亲家族所在的旧金山)可以说是当年美国劳工排斥华人的漩涡。
在美华人开始经历制度性排华时期,也就是从1882年《排华法案》签署和通过、直到1943年,经过华裔美国人的不懈努力和国民政府的外交斡旋才告终止。黄柳霜在这样的环境下,从一个洗衣工的女儿成长为好莱坞的华裔传奇。
终其一生,黄柳霜身上至少盘缠着三种纠葛,使她一直与命运抗争。
纠葛首先来自黄柳霜所在家庭尤其是她的父亲。黄父是在加州出生的第二代华裔,但他与广东老家保持着联系,几番往返中美,还在老家娶妻生子。
和其他在加州谋生的大多数华人一样,黄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身份有着深刻而固执的认同,黄柳霜是父亲在美国的妻子所生的第二个女儿,父亲的中国情结、对传统习惯的执着、对家庭生活的期望、对故乡和宗族组织的忠心,与他在洛杉矶种族歧视的夹缝中寻找财富的现实,构成了黄柳霜所面临的第一种家庭情感纠葛。她一生都要接受并忍受这样的文化断裂,而这种心理影响在她后来的从影生涯中表露无遗。
来自传统家庭与好莱坞种族歧视的纠葛
黄柳霜的父母是持有“好男不从军,好女不从艺”的传统观念的那一代人。对于黄柳霜以演艺为职业的念头,父亲是反对的,母亲是默许的。父亲对于电影界的反感源于中国文化,由女人来担纲电影演员在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件新鲜事,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声望差、薪水低。甚至,女演员在那个时候差不多与“娼妓”联系在一起。
与电影中的那些同龄人相比,黄柳霜家境略好;在她困惑沮丧时,她得用家庭和自身的文化背景去克服演艺生涯中遇到的种种问题。父亲话语权主导的家庭带给她与生俱来的一重纠葛,就是她的事业可以为她的家庭带来收入、但得不到认可。
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业正处在转型之中,明星体制开始出现,电影制作逐渐偏爱虚构故事,不再限于纪录片;人的表演才能比机械化的魔力拍摄更重要。
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为美国创造了一种新的“象形文字”,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语言。对于黄柳霜来说,将这种新的语言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思维是必要的,不幸的是,好莱坞同样也为她创造了一种身份属性,她长时间忍受着这种身份属性所释放的恶意讯号。
对少女时的黄柳霜来说,电影不仅是新奇的娱乐方式,也是她用于消解学校里遭遇的种族歧视的方式——黄柳霜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全神贯注于演员的精湛技艺,并且认为女演员可以饰演各种各样的角色。有时候,她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,对着镜子连续几个小时练习表演。这样的沉浸为她提供了暂时远离种族歧视现实的时刻。
然而,在早期的电影院里,最有利可图的故事片充斥着“反亚”主题。这种主题的影片始于1898年托马斯·爱迪生摄制的短片《舞动华人木偶》,陌生、奇异成了美国人摄制的影片中华人的刻板形象。